数学教学有感-浅谈情境与趣味教学_智力开发_早教_宝宝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2102 | 回复1 | 2019-2-1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学教学有感-浅谈情境与趣味教学_智力开发_早教_宝宝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逐渐向理论型水平转化。针对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这本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所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创设合作情境,引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中学生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例如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的内容后,我给出下面的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以原来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合作交流与探究,并且要全体组员都理解为止,下表是某月的月历;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1. 阴影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何关系?
  2. 这个关系对其他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
  3. 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三: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泉。”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游戏中,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学好数学。中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138 | 2019-2-1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针对具体学生的实际水平构造适合的题目让学生完成,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学了《有理数混合运算》后我给学生留几分钟做算“24”点的游戏,比一比谁最快,游戏规则是:从一副扑克牌中任选4张,用各张牌上的数和加、减、乘、除和乘方(可用括号)列一个算式,先得结果为“24”者获胜。

  又如,,在教学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举例》时,我就布置一个游戏。规则是:以原来的小组为单位,最快最准确地完成投影上所有题目的小组是胜者,但前提必须是全体组员都准确地完成所有题目。完成后的小组请报告,由老师和同学来共同评定。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5x+15>4x-1        (2)3(2x+7)≥23

  (3)12-4(3x-1)≤2(2x-16)

  四 创设幽默情境, 感应数学魅力

  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

  例如为了根治学生犯√a =a这类错误,在此处我创设幽默情境教学。我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过渡保护”,即√a =|a|,并告诉学生要化简√a,先让a从“屋子”(根号√ )里走到“院子”(绝对值| |)里,至于如何出“院子”这要看a的“体质”(正或负),“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的“小心感冒”,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学生听了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我再不失时机地进行“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实施练习,进行强化巩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在讲“概率”时,我首先说了这样一句话:“概率,出身不好,表现不错。”学生当时很纳闷:难道对数学知识也要做阶级分析?自然,学生都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想弄个清楚明白。我接着说:“在赌场上,骰子点数的单双,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输赢。而人们对单双规律的关注,恐怕就是探讨概率问题的开始。概率的概念源于赌博场,可见出身不好。然而,当人们把概率作为一门科学,进行深入探究时,逐渐发掘出它在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其表现的确实不错。”过了好长时间学生对这节概率的导入课还记忆犹新,这不能不说是幽默的力量。

  总之,我觉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8

UID
21
贡献
0
丢币
0
主题
18
回帖
2
注册时间
2018-9-26
最后登录
2019-7-21